手机短信诈骗的手法与防范策略
01网络电信诈骗趋势
近年来,网络电信诈骗案件呈现迅猛增长趋势。公安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,这一现象愈发严重。2019年,全国公安机关共破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20万起,抓获犯罪嫌疑人16.3万人,但令人痛心的是,这些诈骗行为给受害者带来了高达千亿元的经济损失。网络电信诈骗案件逐年增长,诈骗手法从广泛群发逐渐转向精准攻击,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追回困难。

更令人担忧的是,在低成本与高收益的驱使下,诈骗手法已逐渐演变,从广泛的群发式诈骗转变为更具针对性的精准诈骗。电信诈骗往往借助远程网络进行非接触式操作,这不仅给受害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,还面临着举证困难、追回赃款更是难上加难的问题。
接下来,我们将通过剖析近年来发生的真实电信诈骗案例,推出《每日一案•以案说法》专题系列,深入探讨日常生活中频繁遭遇的各类电信诈骗及其手段。通过案例分析,旨在帮助大家增强防骗意识,筑牢安全防线。
02电信诈骗案例解析
▲ 手机短信诈骗手段
首先,我们来关注手机短信诈骗。这种诈骗手段虽已存在多年,但其不断演变的诈骗方式仍让人防不胜防。即便我们经常听到或看到关于短信诈骗的报道,但当此类事件真正降临到自己头上时,辨别真假的能力仍显得尤为重要。那么,在日常生活中,我们该如何有效防范手机短信诈骗呢?2019年11月5日,小王同学收到一条手机短信,内容为:“尊敬的商户您好!因购物平台网络系统升级,请务必点击以下网址进行账号信息认证,以免影响正常接单。网址:www.meituanrenzheng.com。如需退订,请回复T。”小王误以为这是官方发来的通知,便点击了短信中的链接,进入了看似正规的网站。在按照提示输入账号和密码后,他一步步操作,最终发现银行卡内的余额不翼而飞。这样的短信诈骗案例并非孤例,相信很多人都曾经历过,因此,我们必须高度警惕这类手机短信诈骗信息。接下来,我们将深入剖析短信诈骗的常见手段。

▲ 意外事故型诈骗
这类诈骗者往往对受害者及其家庭情况了如指掌。他们首先会通过发送短信或拨打电话的方式,冒充通信公司以技术操作为由要求受害者关机。随后,他们会给受害者的家人或朋友发送短信,谎称受害者遭遇车祸,并要求家人或朋友汇款以支付手术费用等紧急开支。由于受害者已被骗关机,其亲朋好友无法联系上以致上当受骗。通过伪冒通信公司和亲友身份,骗取受害人关机以遮断联系,再以意外事故为借口向亲友行骗。

▲ 恐吓型诈骗
诈骗者通过获取受害者的电话号码,冒充黑社会成员发送威胁短信或拨打电话,声称需要汇款,否则将对受害者及其家人造成不利影响。这种类型的诈骗往往利用受害者的恐惧心理,迫使其就范。冒充黑社会成员进行威胁,利用受害者的恐惧心理,促使其按要求汇款。

▲ 骗取话费型诈骗
这种诈骗方式在前几年较为常见,诈骗者会发送短信通知,声称您的朋友已为您点播了一首歌曲作为祝福,并提示您拨打某个号码接听。一旦您回拨,话费将立即被扣除,或是不经意间开通某项高额服务。通过误导性短信,引导受害者拨打特定号码,导致话费损失。

▲ 中奖型诈骗
这种诈骗短信通常会告知您已中奖,并声称需要先缴纳一定税费才能领取奖金。一旦您回拨电话,对方会以各种理由要求您继续汇款,直至骗取到足够金额后,诈骗者会关闭手机并消失。声称中奖后要求缴纳税费,再以各种理由要求继续汇款。

▲ 虚假招聘与征婚诈骗
诈骗者会利用网络或其他渠道,发布虚假的高薪招聘或征婚广告,诱骗求职者或征婚者上当受骗,进而要求缴纳各种名目的费用。发布不实招聘信息与征婚广告,诱骗受害人支付费用。

▲ 支付宝转账诈骗
此类诈骗通常涉及黑掉QQ好友账号后,冒充该账号与你联系,声称有急事需要支付宝转账。诈骗者会询问你的支付宝账号,并声称你也需要提供自己的支付宝账号。一旦你转账,他们会以需要输入验证码为由,诱骗你提供验证码。如果你提供了验证码,他们将能够直接登陆你的支付宝,转移你的资金或绑定银行卡的余额。黑掉好友账号后,以急事为名,通过获取验证码来实施资金转移。

▲ 冒充好友借钱
此类诈骗手法首先会通过电话与你寒暄,随后以某种理由声称需要借钱,并可能提供一些看似合理的解释。通过假装熟悉的人联系借事借钱,利用信任进行诈骗。

03防范短信诈骗策略
▲ 冷静处理恐吓信息
面对恐吓绑架的短信或电话,务必保持冷静。若对方对家中情况了解甚详,需格外警惕,可能是身边的人所为。建议首先联系自己的家人,若无法联系上,再尝试联系家人的朋友。如问题仍未解决,请立即报警。对恐吓信息要保持冷静,通过多方确认来验证信息真实性,必要时报警。

▲ 谨慎对待意外事故短信
面对疑似意外事故的短信,首要的是保持冷静。首要步骤是确认短信中提及的医院名称,随后通过互联网查找该医院的联系电话,进一步咨询了解是否确实存在相关情况,然后再做妥善处理。确认医院信息真实性,必要时通过官方渠道了解情况。
▲ 避免轻信欠费通知
针对欠费通知或朋友点歌祝福等短信,建议不要直接回拨短信中提供的电话。不直接回拨不明短信提供的电话。
▲ 保护个人信息
在日常生活中,应谨慎对待并保护好自己的身份证号码、银行卡号码以及银行卡密码。这三项信息至关重要,不应轻易透露或与他人共享,尤其要确保这三项信息不要同时公开。若不慎上当受骗,务必立即报案。谨慎分享个人信息,受骗后立即采取行动报案。

用户登录
还没有账号?
立即注册